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傅科摆实验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傅科摆实验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傅科摆实验是怎么一回事?
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物理学史上以其“傅科摆”的实验著称于世。1850年,傅科设计了一面旋转的镜子,让镜子用一定的速度转动,使它在光线发出并且从一面静止的镜子反射回来的这段时间里,刚好旋转一圈。这样,能够准确地测得光线来回所用的时间,就可以算出光的速度。
傅科摆的原理是什么?
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,法国物理学家傅科(1819—1868)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,傅科摆由此而得名。
实验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圆顶大厦进行,摆长67米,摆锤重28公斤,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。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,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,并且摆动时间很长。在傅科摆实验中,人们看到,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,摆动方向不断变化。分析这种现象,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,按照惯性定律,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,因而可知,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,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,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,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。傅科摆放置的位置不同,摆动情况也不同。在北半球时,摆动平面顺时针转动;在南半球时,摆动平面逆时针转动,而且纬度越高,转动速度越快;在赤道上的摆几乎不转动。傅科摆摆动平面偏转的角度可用公式θ°=15tsinφ来求,单位是度。式中φ代表当地地理纬度,t为偏转所用的时间,用小时作单位,因为1小时等于15°,所以,为了换算,公式中乘以15。傅科摆采用的是惯性原理。早在上个世纪,物理学家傅科为能够验证“地球自转”,便做了一次成功的“摆动”实验,傅科摆正是因此得名。而物理学中的“惯性原理”这一概念,则是由现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提出并认证的。地球自转使得北半球物体的运动向右偏,傅科摆的轨迹于是发生转动。这一现象反过来也证明了地球在自转。
分
傅科摆简单解释?
傅科摆(Foucault pendulum)指仅受引力和吊线张力作用而在惯性空间固定平面内运动的摆。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,法国物理学家傅科(1819—1868)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,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,傅科摆由此而得名。
傅科摆以其发明者傅科命名。
傅科摆的创造过程?
1851年1月8日,傅科在他家里的天花板下用2米长的钢丝吊一个5千克重的摆锤,组成可沿任意方向摆动的摆。在摆动的最高处用一根丝线拉住,然后用火烧断丝线,摆就开始摆动。傅科发现,摆动平面不断旋转,逐渐转向“天球昼夜运动的方向”。随后,傅科又在巴黎天文台的大厅里,用11米长的摆锤重复这一实验。1851年2月3日,傅科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他的发现,宣布摆动平面所描绘的圆的大小与纬度的正弦成反比。这个实验不久又按比例扩大规模,搬到巴黎的伟人祠去做。一个28千克的重球用67米长、1.4毫米粗的金属丝挂起。伟人祠挤满了观众,这个实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。
傅科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实验物理学家。他还在光速的测量上有过重大的发明创造。
傅科摆在赤道上为何不变?
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科学实验,做水平中的物体之所以会发生偏移,是因为受到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。纬度越高这个力就越大。北半球使做水平的物体向右偏转。在南半球会使这个水平动的物体向左偏转。赤道地区由于受到了地转偏向力为0,所以。沿着赤道做水平运动的物体,它的运动方向是不会发生改变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傅科摆实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傅科摆实验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